深圳地质演化的瞬间


深圳市地质学会

深圳最古老的岩石
故事从亿万年前讲起:从宝安区福永、福田区银湖等地古老变质岩中采集的锆石矿物,用激光法测定的形成年龄为16~18亿年。这些变质岩恢复变质前的原岩,分别有:岩浆岩、火山岩、沉积岩等,变质岩是经过了深熔、结晶变形、变质改造而成的,锆石蕴藏了地质时间密码。

锆石:16~18亿年诞生

宝安福永变质岩

泥盆纪-石炭纪沉积岩石
距今大约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时期,深圳和香港地区位于一片蓝色的浅海海洋,许多露出水面的岛屿星罗棋布。海水中鱼类、双壳类、介形类、腹足类、海百合茎、叶肢介和陆上植物等生物群繁盛。海底沉积了一层层的砾石、砂、泥。


距今3-2亿多年前石炭纪时期,形成浅海石灰岩沉积环境,往后由于地壳振荡造成的升降运动,发生海陆交替的环境变迁,普遍出现海陆交互以砂、泥沉积为主,局部含砾、硅质、铁质、铝质、黄铁矿、煤、石灰岩等沉积物。
大康石灰岩变质成大理石矿开采矿坑

侏罗纪的“花”开
距今大约2.05-1.75亿年早侏罗世时期,深圳、香港处于海湾地带,当地壳下沉时,海水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入侵,形成滨海沉积环境,双壳类以及菊石等海生动物繁盛;当地壳上升时,就会转化成靠近海湾边缘的滨岸沼泽地带,而且雨量丰沛,属于热带、亚热带的温暖潮湿气候,适合陆地上裸子植物与蕨类繁茂生长。还有一些本内苏铁“花” 绽放。

本内苏铁“花”化石

双壳类、菊石化石

强烈的板块活动——燕山运动
大概在距今2亿年时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大陆边缘受到强大的挤压力,岩层形成强烈褶皱、断裂,以及岩浆活动。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陆缘带沿地壳脆弱带发生强烈的火山喷发



距今1.75-1.37亿年侏罗纪中-晚期,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加剧,含大量挥发份、粘度较大的中酸性岩浆在深圳断裂带梧桐山附近发生强烈的火山喷发;到了距今1.54-1.37亿年侏罗纪晚期一白垩纪早期,板块的俯冲活动达到空前强烈的程度,深圳东部再度强烈火山爆发,形成七娘山火山岩。其后还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形成众多的侵入花岗岩。


大鹏半岛一带相继形成了七娘山、大燕顶一三角山、坝光笔架山等火山穹丘、马料河一长角破火山(下图)。紧随着还有强大的以追循北西向断裂为主的花岗岩体侵位。在演化系列上再次形成了从侵入至喷发的岩浆活动过程。


天然的“恐龙产房”
在深圳坪山发现的恐龙蛋化石,与河源发现的恐龙化石基本可以对比,时代属于距今0.96-0.65亿年白垩纪晚期,这个时候的火山活动已经全面停止。当时的坪山一带可能与河源的古地理环境相似,属于较开阔的沼泽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草丰美。古地形上看,该处是一个背风向阳的盆地,四周丘陵起伏,是个舒适又安全的居所,成就一个天然的“恐龙产房”。

坪山新区某地发现的恐龙蛋

恐龙蛋化石产地

白垩纪后期稳定的环境,是完全适合恐龙的生存条件的。不过,只可惜这个时期太短暂了。因为,在距今6500万年后白垩纪末期,全球受来自于地外空间陨星雨和先前的火山喷发,使到气候和环境极度恶化,终结了恐龙的霸主时代。


大鹏半岛与香港地壳张开分离
大约距今2400一3400万年晚渐新世—早中渐新世时期,受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南海洋盆进一步扩张,沿着现今盐田河的位置北西方向的断裂带活动加强,断裂东南面靠海一端,发生张裂拉伸,地壳张开离裂,使大鹏半岛与香港地区逐渐分离。


最早的深圳原住民文化
大约距今6000多年前,深圳东部的一些海湾例如咸头岭沉积了较宽阔的砂堤和海滩,其旁侧常有淡水溪流入海,加上较适宜的气候环境,给当时最早的人类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从咸头岭遗址发掘的考古文物得知,深圳最早的原住民的生活形式基本属于原始、分散、季节性流动,从事渔猎为生的滨海聚落,大概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咸头岭遗址发掘的考古文物、咸头岭遗址挖掘现场

